• 400-881-3721
  • 400-881-3721
被伟大者的精神力量“重塑”
2025-02-16

  2024年,通过《西南联大》《追寻》两个剧目的巡演,用舞台讲述历史★★、传递价值的“艺术思政课”★★,在青年大学生中不断升温。不少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向他人推荐这两个剧目★★★”★“愿意参加西南联大精神的讨论或讲座★★★”。

  因同学的迟到、懈怠,为此剧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执行导演、云南省话剧院青年演员马群雄,生气地离开了排练现场。张齐不得不停下排练,一次又一次找学生谈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舞蹈表演与歌声同步。最令人难忘的是每一段群舞结束造型定格时,上方都分别耸立着高举的拳头★★★、马灯、课本,象征着坚强的意志、光明和希望,以及知识的力量★★★。整个剧目中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自然融汇,每组舞者之间灵巧切换★,十分契合剧情需要。

  开篇★★,一名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敲响了过去西南联大用金属块替代的上课报时钟;紧接着,管弦声★★★、钢琴声★、歌唱声、呐喊声……一步步将观众带入风云突变★★、国家危难、艰辛跋涉、教书育人、建立功勋的辉煌史诗中。

  剧中的《呐喊》《风雨书声》《民主火炬》《你怎舍得离去》等13首歌曲★,有女声独唱★★、男声四重唱★★、男女声领唱和学生们的合唱,有的慷慨激昂、深情激荡,有的如泣如诉★、动人心弦★。其中,《红土梦乡》还配上了云南彝族的四弦琴声★,优美动听、情深意切。

  “舞蹈部分★★★,从初演版到公演版,几乎脱胎换骨,令人刮目相看★★,展示了云南师大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学生的技巧能力★★。★”钱康宁说★,经过近一年的打磨★★,整个剧目的艺术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补齐了许多短板。《西南联大》的艺术功力和文化修养★,彰显出高等学府的水准。

  他介绍,校团委把《西南联大》《追寻》排演作为思想引领的重要工作之一。两个剧目的演员中★★★,团学骨干较多★★★。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学生会成员参演率超过了50%。演出增强了学生对校史的了解,促进了他们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热爱,更让他们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2024年11月12日,受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联合会邀请★★,《西南联大》在云南艺术学院举行了两场专场演出。

  全剧最令人难忘的是开篇4名男生朗诵的1300余字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节选。

  除了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手法外,全剧更多的是用★★★“声音”来展现西南联大师生“教育救国”“青春报国★★★”“科技强国”的家国情怀。那些欢喜的★★、揪心的、悲愤的、酸甜苦辣的声音,给台下的观众带来莫大的感动,尤其是张伯苓与儿子张锡祜的书信对话★★★,邓稼先与妻子许鹿希的依依惜别★★★,让许多观众泪流满面。

  2024年★★,云南师范大学出品的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和情景剧《追寻》,在云南高校的巡回演出引发热烈反响。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但开篇7分钟的朗诵,是很冒险的,观众可能会坐不住。对此,张齐和编导组一开始心里也没底,公演前,师生们忐忑不安。巡演的第一场是在昆明学院,当演出结束时,他们听到了全场的欢呼、尖叫。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追寻》剧目导演,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语言传播系系主任张齐说,一个小时的剧目,只能展现西南联大的历史片段,对历史不太了解的年轻观众可能难以理解一些剧情。但西南联大碑文完整记述了联大的8年历史,演员沉浸式的朗读,让文字变得有温度,让历史变得更立体★★。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助老食堂一餐热饭 温暖银龄幸福“食★★★”光

  “主创团队不断以贴近艺术、贴近观众、贴近西南联大的角度来打磨作品。”沈建鑫说,创作团队会继续精益求精打磨提升《西南联大》,将其打造为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舞台艺术作品★★,让西南联大的精神鼓舞更多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文凌)

  《追寻》剧组的所有成员都有着同样的心灵震撼,这样的情绪感染着观众★。每场演出后,剧组都会把调查问卷当场放在大屏上★★,调查显示★★★,92%的观众认为“非常满意”。这些95后、00后观众评价道:★“演员台词功底很好★★★”“观看过程非常沉浸”“情绪完全被演员带着走”。

  参演的研究生邓瑞珂情绪久久难以平复。她说:★“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把我们彼此照亮,这一精神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去守护★★。”

  与《西南联大》异曲同工★,情景剧《追寻》也采用了“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方式★★。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在《西南联大》剧组,大家也经历了从最初对角色的懵懂认知,到后来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紧张不安到融入角色,再到自信从容的舞台表现。排演中,云南师范大学的校训“刚毅坚卓”★★,成为大家常常说的话★。大量倒地的动作让参与舞蹈的同学们身上满是淤青,同学们总是说★★:★★“不怕,我们刚毅坚卓★”★★。

  在老师们事无巨细★★、毫无保留★★、不求回报的付出中,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浮躁轻狂”。他们集体给老师写了一封致歉信,愧疚地说:★“我们何其有幸,能够参与到这样一部意义深远的作品演出中★★★,但却险些因自己的浅薄将这份幸运葬送。★★★”

  为欢迎《追寻》剧组到学校演出★★,昆明城市学院头一天就在演出地博雅会堂前立起了很大的海报牌★。昆明城市学院的前身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与云南师范大学共同传承着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品格,学校建设的西南联大精神传习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大量的青少年和社会人士。

  这一由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师生创作和参演的剧目,除了厚重的历史感★★★,还有“年轻态”。3名当代大学生穿梭于舞台,穿越时空,与80多年前的同校师生★“面对面”对话。台词也因此充满了时代感:当看见一群西南联大师生举着横幅走来时,他们欢呼着★:★★“够燃,够青春★★”。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经过多次讨论★★★,主创团队达成创作共识:围绕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来展开。除了战火纷飞年代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功勋卓著的“两弹一星”,以及西南联大师生在祖国各个领域发光发热的故事。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张灵堃最难忘的是2024年10月25日的3场演出★★。那天早上6点★★,他们就从学校出发★★。3场演出意味着有人要改3次妆★★,有人要换12次服装★★★。张灵堃饰演的是★★“一二·一”惨案中牺牲的四烈士之一潘琰。那天★,尽管身体疲惫★★★,心理压力很大,但★★★“告诉自己刚毅坚卓再坚持一秒★★★”的歌词始终在脑海浮现★★,让她站上舞台时充满了力量。

  那天★★,舞台的一侧,手语老师配合着台下手动翻页字幕,用优美的手语为无声的世界传递着西南联大的故事。台下的观众们目不转睛地追着台上表演者的舞蹈步伐,追着手语老师的指尖“讲述”,努力通过视觉★★,走进西南联大恢宏的历史中。这些无声却炽热无比的回应,如暖流抚过每个人的心间,当演出的帷幕缓缓落下,掌声响彻整个礼堂,演职人员忍不住落泪。

  “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4名演员朗诵着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节选,整整7分钟,台下的观众认真地听着★★,有人还跟着大屏幕滚动的碑文字幕和演员一起朗诵。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年11月20日在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演出,是让《西南联大》所有演职人员最“刻骨铭心、盈满感动★★★”的一场★★。

  ★“你是中国人吗?是★★!你爱中国吗★★?爱★★!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剧目演出中,原本因剧情需要设计的舞台“爱国三问★★★”,得到了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共同的回答。

  自这次风波后,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地投入排练中,并渐渐领悟到“西南联大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多么弥足珍贵”。

  云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赵彪也参演了《西南联大》,与3名演员共同演唱充满青春气息的《你是那束星光》,展示出当代学生弘扬联大精神,青春永放光芒的时代风采★。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合影。

  2023年年初,《西南联大》的第一次剧目创作会,就让担任该剧史学顾问的西南联大史学专家★★★、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兴奋了起来。

  ★★★“我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是先辈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烙印,是我们作为师大学生必须将联大精神传承下去的责任★★★。”林子琪说★。

  在他看来★★★,目前虽然已有多种类型的讲述西南联大的文艺作品,但西南联大丰富的精神内涵,再多的文艺作品都不嫌多。作为与西南联大一脉相承的云南师范大学,创作“留得下★★、传得了”的经典舞台艺术作品★★★,是学校当之无愧、义不容辞的使命。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到昆明城市学院演出的当天,《追寻》剧组的师生穿着演出服装参观了西南联大精神传习馆★,和讲解员热烈地交流互动★。★“当时仿佛穿越时间隧道,置身于联大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着梅先生在艰难时局下对教育的执着坚守。★”梅贻琦扮演者万子杰说★★。

  她介绍★★★,创作之初★,由西南联大史学专家和多位国家级★、省级艺术专家组成的主创团队,就将《西南联大》作为一堂“永不落幕的行走的思政课”来打磨,以期用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爱国报国精神塑造人,求真向善的价值追求引领人,壮美崇高的人文情怀启迪人★★。

  ★“真是意想不到,大家都很振奋。★★”张齐说,“有声语言的表达和表现力,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优势★。只要故事讲得好★★★,艺术呈现形式与时代接轨,就能留住青年观众★。”

  截至2024年12月,《西南联大》共演出21场、《追寻》演出6场★,线万观众观看了这两个展现西南联大光辉历史的剧目。作为2024年云南省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两部作品,数万青少年学子在观演中穿越时空★,被★★★“把生命融入使命的★‘青春报国’信念”吸引着、打动着。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晓琼也十分激动,“每一次谢幕的掌声都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他说:★★★“一部音乐舞蹈史诗是否成功,要看音乐和舞蹈是否撑得住,是否能配合剧情感染人,是否能让观众回味,《西南联大》做到了,创作者们没有辜负这份使命。”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看完演出,云南省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当代音乐家钱康宁说了句★:★“好样的!”

  2024年10月23日,西南联合大学暨云南师范大学在昆建校86周年校庆之际,作为云南艺术基金的首个重大项目,由云南师范大学师生参演的《西南联大》在云南大剧院公演,至10月26日,4天连演了8场★。

  虽然是自己报名和通过面试进入剧组的★★★,但排练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演戏并没有想象中好玩和风光,业余时间被占用,哪怕只有一两句台词也要在现场等候★★★,团队里有了抱怨声。

  “《追寻》让我们整个演出团队不断被伟大之人的精神力量‘重塑★’,这是一种最好的思政教育。”云南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褚彦说★★★。

  截至目前,《西南联大》已被列入云南省★“讲好五个故事”文艺作品,入选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精神弘扬和传承★★★”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因为“觉得军人很帅★★★,在台上很有气势”,学生林子琪主动要求饰演剧中弃笔从戎的王文。随着对角色的熟悉★★,他线多年的“同龄青年★★”有着怎样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这天的会上★,剧目总导演★★、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沈建鑫提出★,★★“将经典舞台艺术作品《东方红》作为标杆,以音乐舞蹈史诗的形式来打造《西南联大》★★★。”